前言:什麼是信念?
人受到家庭、教育、社會、文化、宗教及個人過去經驗等影響,形成了一個人對於自己和他人的看法、事物、觀點、信仰或價值判斷。
有意識的信念
人可以清晰意識到、知道的信念,並能夠對其進行思考、討論、分析,且可以言語表達並加以理解,通常是人在日常生活思考與作出決定的基礎。以冰山為例,為海面上可清晰看到的部分。
無意識的信念(潛在信念)
可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信念,不容易被個人直接察覺或表達的信念,即使個人可能並不完全認識到這些信念的存在,仍持續影響著情緒、行為和思維。以冰山為例,潛在信念潛藏在海面下,無法清晰可見,同時也正影響著一個人。
信念如何影響一個人?
上述兩種信念,形塑了個人的生活方式、價值觀、行為模式和人生目標。有意識的信念與潛在信念通常並存,伴隨人的一生。當兩種信念互相衝突或背道而馳,往往產生內在的矛盾感、決策困難與行為不一致。
信念的正面影響
信念對個人有許多正面的影響:幫助個人在面對困難和做出決策時找到方向,激發個人動力,使其追求目標和夢想、克服困難和挑戰;引導個人發現自己的目標,並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找到滿足感;信念也有助於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,有助於賦予生活以意義和方向。
信念是個人心理構成的重要部分,積極和健康的信念系統有助於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。
信念的負面影響
有些信念可能表現為低估自己的能力、限制了個人的成長、發展和實現潛力。此外,當不同的信念互相衝突、可能使個人感到內心矛盾和不安。
有意識的信念vs潛在信念 的相互作用
兩者一致時
當個人意識(即你的認知、意識層面)和潛在信念(即內在深層的信仰和價值觀)一致時,在行動上更順暢,個人思想、情感和行為相互協調,使得更能夠有效地應對各種情況。
兩者衝突時
當兩者衝突時,可能使得做出決策變得困難,個人可能感到被拉扯在不同的方向,難以確定應該採取的行動。
有時可能在表面上遵從意識上的想法,但內在卻感到不滿或抵觸,導致對自己產生否定感,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和能力。
如何覺察潛在信念?
留意腦中的聲音
當你的意識決定要去做某件事,第一個冒出的聲音是什麼?
我要運動…(聲音:運動好累喔)
我要減肥…(聲音:其實外表沒那麼重要、內在更重要)
我要有錢…(聲音:要有錢就必須很辛苦地工作)
留意自己的情緒
當你的意識決定要去做某件事,你當下有什麼感受呢?
我要運動…(感覺雀躍?感覺疲憊?)
我要減肥…(感覺有信心?感覺焦躁?)
我要有錢…(感覺興奮?感覺擔憂?)
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呢?這件事情真的是你想要做的事嗎?
感受是協助個人意識到信念的一個探照燈。當感受支持幫助到你時,你會感到有力量;但當潛在信念是在阻攔你時,則會感受到疲憊、焦躁。
教練過程中,如何覺察與轉化信念?
大原則:確保客戶的目標、信念與行動的一致性。
教練依客戶期望的結果為出發點、進行會談、引導深入思考,教練直接反饋觀察、提出更具體的問題,幫助客戶更深刻地感知當前狀況和期望達成的目標之間的差距,促進客戶對自己的新覺察。
會談過程中,視客戶狀態使用牌卡工具,透過視覺畫面促進覺察與轉化。
舉例:客戶希望養成運動習慣,但存在一個潛在的信念「我覺得好累,我都沒有自己的生活了」而無法規律運動。識別這個潛在信念,客戶得到新的認知後,可能會從安排規律運動時間,轉為重點在於自我內在關愛照顧。
生活中,如何持續覺察潛在信念?
當生活中反覆發生與理想狀態背道而馳的事,可能是潛在信念在阻礙著。
透過造句,挖掘潛在信念:
我想要…(目標/願望/夢想)
但是……(潛在信念) 後面接的句子,往往就是阻礙自己的潛在信念。
小叮嚀:覺察到自己的潛在信念後,請勿對其進行評價,如「這個想法是錯的、是不好的」可能導致自己焦點在它而停滯不前。
如果能夠正視和擁有它,允許其存在、不做任何評價,就有機會察覺過去沒有意識到的機運或可能性。
結論:信念不分好壞,端看想前往哪裡
取決於信念是否與個人目標契合,一個信念在某種情境中可能有益,但在另一種情境中可能是反作用。舉例「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」、「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」在壓力情況下可能有助於堅持下來,然而在開拓新的機會可能就不那麼合適。
信念不分好壞,重點是:你想前往哪裡呢?
~~~~~~~~~~~~~~~~~~
從1%的選擇開始,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,
每一次的選擇,觸發一些變化,匯集成豐碩的成果。
想瞭解更多?聯絡我們是一個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