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,「喚醒內在的力量」這行字吸引了我的目光,我好奇:什麼是內在的力量?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?自我了悟的旅程又是什麼?
書中探討了人們如何從無意識、受制約的生活模式中自我覺察,透過辨識小我而轉化出內在的力量,並在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堅定地前行。書中也深入剖析了小我與臨在的意義,以及如何活出真實的自我,啟發我思索什麼才是真正的內在自由。
以下是我從書中體會到的幾個核心內容:
小我與痛苦之身:未覺醒的自己
覺醒的起點是「辨識小我」,這是自我覺察的基礎。小我是一種在未覺醒狀態下的自我認同方式,使人不自覺地依附於外在事物來尋找自我價值。小我的特徵在於透過外在標籤、身份,甚至抱怨,來強化自我的「執著」,這樣的依附讓人認為自己有了一種強烈的存在感。
我認為這其實是把自己的力量交付給外在,而不是放在自身之內。一旦外界的情境不如預期,小我就會尋找新的依附或批判的對象,使人處於一種永無止境的追逐中。
此外,生活中許多情緒上的痛苦往往源於小我的慣性反應。當我們受到批評或遇到挫折時,常常會反射性地認為這些事情是衝著自己而來,從而陷入負面情緒之中。然而,書中指出,這些情緒其實是由小我的需求所驅動,並非事物的本質。
情緒的存在是真實的,且不需要被否定。關鍵在於能夠直面情緒,無需抗拒它。同時重要的是要明白:情緒的主要肇因多半不是事件,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解讀與想法,所以,我們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思考,把想法和事件分開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現在感到不快樂,情緒的本身並不是不快樂,只有情緒再加上一個不快樂的故事,才會構成不快樂。當我們能靜靜觀察這個情緒、不抗拒它,同時不讓思緒持續重覆事件的「故事」,這個情緒便有可能自然消散或轉化。
我們的所思所想,在很大的程度上會產生我們所感覺到的情緒。所以,看到思想和情緒之間的連帶關係、不要讓我們自己變成我們的思想和情緒,而是要成為它們背後的那個覺知。
破繭重生:超越外界的定義
書中提到一個重要觀念:不在意別人怎麼定義自己,因為那是別人的想法與自我設限,與我們的真實身份無關。當然我們生活在社會中,確實在無形中扮演著多重角色,往往因此為自己建立了許多「自我定義」,並受到他人或環境的束縛。因此,當我們和他人互動時,成為一個有意識「臨在」的狀態,全然活在當下、意識到當下的狀態,不被過去的記憶或未來的焦慮牽動,便能將所有注意力和能量投入當下的體驗中,與此刻的情境、感受和環境保持連結。這種狀態能使我們能以更清晰、真實的視角看待現實,而不受評價、偏見或無意識的反應模式干擾。
舉例來說,當我們在與人交談時,若處於臨在狀態,會專注傾聽對方,而不是在腦海裡預設回答、批判或分心。這種臨在帶來的覺知力讓我們對事情的感受更加深刻、對他人的理解更加真誠,同時更有意識地覺知到自己的思想和情緒。
內在力量:臨在於當下
喚醒內在的力量,將自我意識從無意識的慣性中喚醒,使我們能夠掌控每一個當下的選擇,進入一種更高層次的覺知狀態。
超越小我的我們的真實身份,是一種臨在的覺知,我們「永遠只有當下時刻」可以決定要與當下建立什麼樣的關係,因爲生命在不間斷的當下時刻中展開,而不在過去、也不在未來。
實際上,過去的事件和昨夜的夢並無差異。無論是過去的痛苦或成功,它們都像夢一般,只是記憶、無法改變,而我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就是當下這一刻。我們為未來準備的是什麼,取決於我們當下的意識狀態。
結論:「有意識地活著」活出自我
當我們逐漸從無意識的反應模式中留意到自己的意識,開始辨識出哪些自我形象是受他人或社會期待所建構的,同時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,並依循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去生活,在每個當下有意識地展開行動,就是在「活出自己」的路上。
最後,以書中提到的三種覺醒的形式作為結尾:接納、享受、熱忱。這三者各自代表一種意識的頻率。
無論正在做什麼,都必須留意自己是否其中一個或更多的意識狀態在運作:
- 接納:此刻,這就是當前狀況和這個時刻需要我去做的,所以我心甘情願去做。這是臣服的過程,在接納的狀態下行動,意味著你在行動時是平和的。如果你既不享受又無法把接納帶入你的作為之中,就停止吧,這也是在為你的意識狀態與生命負責。
- 享受:當你能夠真正享受你的作為時,隨著臣服行為而來的平和,就會轉變成充滿活力的感受。如果你已經能夠享受現在正在做的事,而不是等待某些改變發生,你才能開始享受你的作為,那麼外在層面的擴展和正面改變,會更有可能在你的生活中發生。
- 熱誠:意味著你的作為當中,有很深的享受,再加上一個你努力邁向的目標或願景,這也會為你所做的事帶來巨大的力量。當下與小我無法共存,有熱忱就不會有小我,反之亦然。熱誠知道自己的去處,在此同時,它與當下時刻深刻合一,當下時刻它是活力、喜悅和力量的泉源。
~~~~~~~~~~~~~~~~~~
從1%的選擇開始,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,
每一次的選擇,觸發一些變化,匯集成豐碩的成果。
想瞭解更多?聯絡我們是一個選擇。